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8月28日在新余市渝水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发布时间: 2011-08-31 00:00:00.0 来源: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828日在新余市渝水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徐文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7年以来的工作回顾

七届区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致力于加速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区七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坚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实现了综合实力的大提升。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比2006年增长2.4倍,达到100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06年增长2.9倍和3.1倍,达到18.3亿元和11.5亿元,其中财政总收入首次挺进全省前十强。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43.5亿元,同比增长16.9%;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13.1亿元和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3%86.9%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进一步稳固,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28.943.028.1调整为2010年的18.058.323.7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分别比2006年增长2.8倍、4.5倍和 7.9倍;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3亿元,同比增长40.4%;主营业务收入114.6亿元,同比增长92.4%;利税总额9.1亿元,同比增长297.3%。钢铁、新能源产业支柱地位日益巩固,多元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新余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的工业园区逐步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断凸显,项目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城区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盘活,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改造步伐不断加快,五大投融资平台先后建立,百丈峰养生度假区旅游开发全面启动。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被列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新余蜜桔)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高产油茶林建设示范县(区)和全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实现了城乡面貌的大提升。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06年增长3.4倍,达到79.2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44.3亿元,同比增长40.9%欧下公路、良山工业大道、创业大道等一批交通项目相继完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农田水利工程扎实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仙来新区主体框架基本形成,棚户区改造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一大批集镇公用设施先后建成,罗坊镇被列为全省26个省级示范镇之一,全区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49%提升到2010年的54.6%。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已完成732个建设点建设,广大农民走平坦路、住整洁房、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的愿望正在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成效,201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5.7%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实现了发展动能的大提升。林业产权制度、国有企业、农垦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津补贴制度、教育卫生系统绩效工资制度等改革稳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010年,非公经济总量达到75.6亿元,比2006年增长1.7倍。开放型经济成果丰硕,塞维硅料、江西瑞晶、吉阳新能源、中冶新材、旭扬科技等一批优质企业相继引进落户。2010年,共引进内资70.6亿元、外资5743万美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4.6倍和2.9倍;外贸进出口总值由2006年的18万美元激增到2010年的1.8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实际引进内资49.7亿元,同比增长31.0%;外资4106万美元,同比增长147.5%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大提升。201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900元和7590,分别比2006年增加7020元和3201元;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63元,同比增长12.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556元,同比增长22.8%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亿元,比2006年增长1.2倍;今年上半年14.3亿元,同比增长26.1%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率先在全省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率先在全省建立80岁以上老人补贴制度,城乡低保人均补差标准位居全省前列,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的标准达到全省最高。科教兴区战略成效显著,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跃升到51%。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率先在全省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全部达到省级建设标准。文化广电事业繁荣活跃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区图书馆晋升为国家一级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年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物价、机构编制、对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食品药品、档案、残联、妇儿、双拥、普法等各项工作都有新进步。

坚持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实现了政府行政效能的大提升。定期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工作情况。支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履行职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复率100%,满意率每年都达98%以上。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年”、“创业服务年”、“发展提升年”活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认真开展工程建设领域和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区公共工程审核中心成立以来共核减公共工程资金1.5亿元。积极创建“和谐平安渝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区)”。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切实加强各项安全工作,社会平安有序、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2007年以来,我们勇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顽强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及时协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开启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崭新局面。先后荣获全省七项考评体系综合评比先进县()、全省经济发展先进县(区)、全省社会事业发展综合评比第一名、全省工业发展先进县(区)、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进县(区)、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进县(区)、全省引进省外资金先进县(区)、全省县级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奖、全省财政收入超10亿元先进县(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先进县(区)、全省发展非公经济先进县(区)、全省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先进县()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等荣誉称号;先后三年夺得全省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成功列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历届区委、区政府班子真抓实干、务实推进的结果,是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全力支持、积极建议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驻区各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广大客商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渝水发展、投身渝水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还偏低,工业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土地、资金、电力、用工、物流等瓶颈问题还较突出;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够高;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民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构想

区第八次党代会绘就了今后五年的宏伟蓝图。我们将勇敢地肩负起历史重任,牢牢把握机遇,从容应对挑战,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全力推动渝水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根据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围绕“一个主题”、增创“六个新优势”、建设“六个新渝水”、谋求“六个新跨越的总体工作思路,今后五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主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率先在全省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201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48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总收入60亿元,年均增长2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亿元,年均增长2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五年累计800亿元,年均增长2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00元,年均分别增长12%;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周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市下达任务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要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必须明确主攻方向,突出工作重点,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为此,将着力建设十大工程:

工业600亿工程。以钢铁、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高起点构建优势产业集群。以新余经济开发区为龙头,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加快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以江西瑞晶、吉阳新能源、旭扬科技、中冶新材等企业为支撑,力争打造一批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过50亿、过10亿元的优强企业,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到2015年,全区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50亿元。

现代服务业培育工程。积极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加快发展商贸、餐饮、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和要素,大力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加快建成百丈峰养生度假区。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依法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特色产业开发为主导,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着力提升新余蜜桔、高产油茶、花卉苗木、商品蔬菜等四大产业的效益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健全金融、科技、流通等为农服务体系,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创新开放体系建设工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放宽准入条件,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大力优化投资环境,打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务环境。

新型城镇化推进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城和省级文明城为抓手,着力抓好城市背街小巷治理,力争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仙来新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霞江新城)建设,着力提升城区形象和品位。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打造风貌独特、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发达、和谐宜居的区域次中心。建立健全城乡统筹机制,力争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建立城乡一体的政策体系,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养老、医疗、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按照“六改四普及”要求,加大脏、乱、差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整治,切实改善村容村貌。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完善农村环卫管理长效机制,引导农民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十万农民培训工程”为抓手,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大力培养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熟、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

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让广大劳动者实现更有尊严、更加充分的就业创业。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制度,构建“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险服务体系。巩固发展城乡低保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基本建成融各类救助为一体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完善居民收入增长体系,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生态渝水创建工程。切实抓好袁河、袁惠渠水体保护,着力构建安全供水体系。规划实施一批重大环境保护工程,开展重点工业污染源集中整治,完善城镇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全面提升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能源,全力营造宜人宜居的生态环境。

文化渝水创建工程。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功能,将提升文化软实力上升为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大力弘扬渝水精神,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深入挖掘历史和人文内涵,加快培育壮大地方文化创意企业,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和谐平安渝水”建设工程。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方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提高保障社会和谐的能力。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健全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围绕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我们还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五点原则:

一是必须更加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珍惜机遇,抢抓机遇,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量的扩张,更要质的提高,既要经济指标,更要幸福指数,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必须紧紧抓住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这一工作核心。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核心战略和主导方向,迅速建立起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加快构建起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城镇体系,全面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更加注重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努力形成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良性互动的格局,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一基本方略。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为主攻方向,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促进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四是必须牢牢把握改革开放这一主动力。积极创新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深入推进全民创业,进一步激活全民创业潜能,调动全区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是必须进一步明确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标。把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真正让渝水人民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舒心、更有尊严。

三、 新一届政府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十二五”规划付诸实施的新一个五年,是我区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建设的重要五年,也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五年。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谋求渝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形成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工业发展格局。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接新钢、做优特钢为目标,以中冶新材、永盛矿冶、山龙带钢、恒基钢业等一批龙头企业为依托,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以机械加工、五金加工、金属压延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加快钢铁产业向中下游延伸,做长做强钢铁产业链。采取股份制改造、兼并、出售、租赁等多种形式,加快良山钢管、盛鼎公司、新良特钢、普田特钢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有效盘活存量资产。积极推进电力、建材、采掘、化工等传统产业的优化提升,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遵循“重点突破、应用带动、产业配套”的原则,依托赛维多晶硅、瑞晶太阳能、吉阳新能源等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纯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光伏应用系统及配套产品,延伸完善新能源产业链,提升比较优势,全力打造集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一体的光伏产业基地。抓住LED照明产业的有利发展机遇,重点建设旭扬科技LED蓝宝石长晶切片项目,加快引进LED封装、应用等中下游企业,大力发展LED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新材料、动力与储能电池、光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

提高工业园区发展水平。按照项目集聚、产业集中、企业协作的理念,强力推进新余经济开发区、下村工业基地等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把新余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全省特钢产业集群核心区,力争升格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把下村工业基地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特色产业园。加快完善园区道路、通信、水电气管网、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园区土地集约化经营,落实生态环保要求,切实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快研发、市场、物流、质量检测、人才公寓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提升工业园区服务水平。紧紧围绕钢铁、新能源等优势产业,突出项目对工业园区建设的拉动作用,重点引进建设一批投资额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引导资金、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增强园区工业的产业集聚效应。

培育优势企业集群。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科学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资源和技术向优强企业、优势产品集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抓好体制转型、管理创新和产业升级三项工作,大力推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培育壮大民营企业。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

遵循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

全面加强城市建设。突出发展仙来新区,完成首期片区建设,启动二期开发,增强城市功能,加快项目集聚,打造产业、人气、商圈汇聚的高端生态新区。依托高铁新城和下村工业基地,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霞江新城)建设,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市镇。加大城区存量资产盘活力度,抓紧实施区便民服务中心、胜利路商业步行街、毛家商业步行街和大润发商贸城等一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全力配合支持袁河生态新城建设。坚持棚户区改造与建设特色街区、发展城市服务业相结合,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多渠道筹措资金,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城南、城北、仙来、通州、袁河五个片区棚户区改造。科学合理调整社区规模,全面推进社区用房标准化建设,加大社区信息化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社区的管理功能、服务功能和社会稳定功能。

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优化布局、提升品位、突出重点、统筹发展的思路,打造一批基础设施完备、产业支撑有力、适宜人居创业的中心集镇,强化小城镇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增强城镇功能,提升产业集聚和人口承载能力,重点抓好罗坊省级示范镇和珠珊新集镇建设。推行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集中、土地集约,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

不断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坚持“建管同步、建管并重、依法管理”的原则,不断完善城镇建设管理考评机制,强化实时监测与动态控制。积极推进供水、供电、供气、垃圾与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改革,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强城镇环境绿化、环卫保洁、交通管理工作,努力营造环境优美、管理有力、秩序良好、安全文明的宜居城镇环境。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强农村发展竞争力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为依托,努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通过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经营,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新余蜜桔产业化基地、高产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商品蔬菜生产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全力打造农业特色品牌,大幅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构建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规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到2015年,全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0家。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农民依法、有序、自愿走向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着力点,以精品示范点、村镇联动示范乡镇、中心村村落连片推进示范点等建设为载体,切实改善农村面貌。抓好农村房屋规划和新房型推广工作,调整优化村庄布局。积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提升农村垃圾处理和卫生整治水平,力争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推进村庄绿化,不断优化农村生活环境。加快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制度创新,加强对农林水设施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保护和确认。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有偿流转改革试点和土地“增减挂”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全省首批“世行”贷款项目等工程建设,全面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总产每年稳定在39万吨以上。着力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小农水”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袁河南堤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和水库新建、万亩以上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水利安全保障能力。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余新公路、环城南路、经开大道、樟排线改造等重点道路工程,配合抓好新吉铁路、杭南长高铁新余段建设。实施好农村公路“网络化工程”,加强公路维护管理,逐步推进组组通水泥路建设,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打造主城区至各乡镇的“半小时公路交通网”、至周边县(区)的“一小时交通经济圈”。合理布局互联网、通信、广播、电视等传输通道,形成覆盖城乡的信息网络。

()不断壮大第三产业规模,增强服务业发展竞争力

围绕实现第三产业总量扩张和比重提升,立足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拓展生产生活服务领域,加快建设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服务业体系。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综合性物流、专业性物流和特色物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农村现代物流、物联网和“无水港”,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重点抓好海峡现代物流园、新余市钢材批发市场、渝水区循环经济基地等项目建设,把赣西物流园渝水园区打造成为全省一流的现代物流园区。依托新干河西码头,加快推进赣江物流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财务类、法律类、资讯类、市场交易类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专业保险业,支持发展大型租赁服务业。

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依托与市同城的区位优势,提升餐饮、娱乐、休闲、宾馆等传统服务业水平。加强城镇商业网点规划,引导商贸服务企业合理布局,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加快推进赣西副食品批发城、农资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和城区农贸市场建设改造。积极发展现代社区服务业,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方面需求,形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加快新型流通业向农村拓展,力争村级日用消费品和农资农家店行政村覆盖率达100%

大力发展旅游业。全面推进百丈峰旅游开发,充分利用百丈峰森林公园生态优势,力争把百丈峰风景区打造成全省著名的养生度假休闲生态景区。依托工业园区和现代化企业,积极探索工业旅游模式,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区。依托品牌农业基地,积极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着力建设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加快开发一批具有渝水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商品。

()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增强发展要素支撑竞争力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扩大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要素支撑。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推进部门预算、专项资金整合、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等方面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施财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架构,建立征管联动网络平台,大力实施综合治税,确保均衡入库,做大政府财力。

提升国资经营监管水平。应用市场竞争机制和现代资本运营理念,整合盘活政府各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监管方式、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严格预算管理,逐步实现国资管理向资本和收益预算管理转变。

加强投融资运行管理。有效整合国资、财政、土地等资源,进一步加大信贷融资支持力度。着力创新融资方式,充分利用发债融资、国内贷款与国外贷款相结合、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举等多种方式,推动传统融资向现代融资转型。大力扶持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到2015年上市企业达10家左右。加强与区外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力争引进更多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积极建立完善政银企对接平台。不断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投融资能力和水平。推动投融资平台的战略转型和重组,构建起“母子公司、双层经营”的体制架构;注重防范投资风险,不断拓宽投资领域,促进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投资模式向市场化转变。

完善土地、矿产资源市场体系建设。严格管理和控制土地一级市场,进一步完善集体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促进土地使用权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立土地储备基金制度,完善土地收购储备的各项制度和相关政策。改革和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从分类管理入手,全面建立矿产权有偿取得制度。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创新招商方式和投资促进机制,以产业链招商为重点,鼓励和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钢铁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节能环保产业等领域。加强与中央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沟通对接,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洽谈项目的签约率、落户率、进资率、开工率。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全面增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积极培育出口市场主体,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需求的增长。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公共服务竞争力

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整合优化公共服务资源,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30%以上。认真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使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增加到4%。积极实施幼儿进园、小学进镇、中学进城工程,率先在全省普及学前至高中15年教育,实现公办中心幼儿园乡镇全覆盖。大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渝水五小和六小新建、渝水四小改扩建、二化学校搬迁等校建项目建设。统筹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抓好乡镇卫生院改造,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应急救治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发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努力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以创建全国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城为目标,落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最大限度地防范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努力实现城乡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确保稳定低生育水平。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开工建设区民间文化艺术展演中心、区档案馆新馆、仙来体育中心、区老干部活动中心等项目,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完成178个省级农家书屋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强文化作品创作,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统筹发展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深入开展普法工作,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积极做好档案、地方志、对台、外事侨务、法制、审计、统计、物价、民族宗教等工作,认真开展军民共建和“双拥”工作。

()高度关注民生民利,增强和谐发展竞争力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实现人均期望寿命80周岁”的目标,切实加强民生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扩大劳动就业。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政府促进社会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千方百计提高社会就业水平。坚持以发展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尽可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更多人就业。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渝水区人力资源大市场和就业培训中心,完善街道社区和乡村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区、乡镇、村(社区)、用工单位四级信息网络。积极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力争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加社会保障投入,逐步缩小城乡保障差距,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推行并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切实加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巩固和发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缩小城乡低保水平差距,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探索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优化生态环境。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区创建活动,力争到2015年,全区80%的村、乡(镇)达到生态村、生态乡(镇)标准,基本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县(区)。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与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加强污染治理,加快建设一批治污设施,扎实推进袁河、袁惠渠生态治理。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双联双帮双建”活动为载体,构建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全覆盖机制。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接访制度,进一步拓宽群众诉求通道。建立健全群众疏导和矛盾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认真做好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法制宣传教育,推进基层和谐创建活动,完善管防控打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消防和安全生产工作,健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发展更大突破,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树立为民、务实、高效、廉洁的良好形象,努力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责任。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强化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支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评议考核制,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切实规范执法行为。

推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建立健全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决策机制,实行重大决策咨询、论证、听证和公示制度,推行重大事项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提高决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努力使政府各项决策程序依法规范、过程民主公开、结果科学公正,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改进政风行风。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不断完善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切实精简会议、减少文件,努力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深化政务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发布、监督和评议制度,积极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不断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快采取多种途径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准确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热点行业、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的监督管理,坚决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自觉做到一身正气、干净干事。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严格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国有资产处置等公共资源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扎实推进公共资源“阳光交易”。大力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严格规范公务接待和公务用车管理,坚决取消一切不合理、不必要的经费开支,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新的五年蓝图已经绘就,新的目标更加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创造渝水更加幸福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