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  

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1月20日在渝水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发布时间: 2005-01-20 00:00:00.0 来源: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5年1月20日在渝水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渝水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胡 高 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29亿元(剔除水西镇,下同),同比增长12%;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达23084万元,增长4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039万元,增长25.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增长25.2%;有进资项目396个,实际进资96965万元,安排就业人员9405人,上缴税收5264万元。
  ——工业生产形势持续好转,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全区投资100万元以上新扩改工业项目56个,总投资2.9亿元。其中良山钢管公司三期扩建投资1050万元,永盛工贸公司扩建投资760万元;良山钢管和永盛工贸年产值均超两亿元、税收均突破千万元大关,已成为税源支柱企业。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增长48.6%和99.1%;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3亿元,增加值5.5亿元,利税1.5亿元,分别增长13.6%、13.9%、12.5%;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45%,提高6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势头良好,特色农业规模逐渐壮大。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降低农业税税率等政策,农业生产势头良好。全区粮食播种面积78.5万亩,粮食总产29.75万吨,分别增长23.9%、29.9%,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称号。畜牧业发展稳中有升,生猪出栏29.86万头,肉牛出栏5.01万头,分别增长12.0%、17.1%。新余蜜桔、罗坊雨林花木、观巢葡萄、人和药材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壮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其中新余蜜桔总产达250万公斤,首次出口香港、新加坡等地。
  ——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城乡面貌不断改善。沪瑞高速公路渝水段、渝州大桥、姚圩至南安高速公路连接线竣工通车;仙来区渝州大道、龙池墅大道基本建成;天工大桥及连接线、哲划线、铁路二通道、浙赣铁路电气化复线提速改造渝水段、鹄山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完成人畜饮水工程项目84个,改造中低产田1.9万亩。罗坊、良山、下村、水北、姚圩五个中心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规基本完成,界水行政中心顺利搬迁,城北办迎嘉新村建设圆满竣工,姚圩文明村镇建设成为全国典型。村村通水泥路“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公路客运网络和城乡半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企业改制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经贸、粮食、供销、物资四大系统企业改制进展较快,已改制企业44户,安置职工3965人。市电子仪器厂破产转制进入程序;水利、中小企业、安监等部门的下属集体企业改制全面启动。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会计集中核算财政支付、乡村两级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和代理工作成功实施。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落实了行政事业单位生活医疗补贴政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80元,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3480.74元,增长20.21%,八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3亿元,增长12.4%。信用联社、农行各项存款余额21.47亿元,增长20.6%。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进一步加强;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城市低保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和再就业力度加大,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20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000人,劳务输出10万人;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400余万元。科教兴区战略强力推进,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2项,棉花“赣杂106”通过省级鉴定,填补省内空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群众体育全面发展,罗坊荣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文化事业繁荣活跃,纪念傅抱石诞辰100周年活动顺利开展;城乡公共卫生得到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红旗区”地位得到巩固。城区管理职能进一步健全,社区工作步入全省先进行列;创“三城”、“创优美环境、建文明新村”活动成效凸显。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安全生产管理监督体系进一步健全,形势总体平稳。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妇儿、残联、老龄、对台、信访、环保、计划、统计、审计、监察、国土、地方志、关工委等方面的工作均取得新的成绩。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坚持从严治政,大力推进依法治区,全面贯彻落实《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共取消行政审批项目291项,占清理项目的75%。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管理效能得到提高。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制度。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4件,政协委员提案159件,办复率100%。积极抓好政府自身建设,公务员队伍素质和工作效能不断提高。认真开展行风评议,落实廉洁自律制度,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这是全区上下团结一心,抢抓机遇,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各方面大力支持、配合协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列席会议的各位政协委员、各界人士,并通过你们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驻区部队、武警和中央、省、市有关单位、厂矿企业及所有关心、支持渝水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二、三产业比重偏低,工业化进程有待加快;城镇经济发展滞后,特色不明显,缺乏有力的平台支撑;招商引资氛围不浓,体制机制活力不足,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缓;可用财力不足,重点纳税企业和纳税大户较少,财政支出刚性增长,收支平衡难度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居民拆迁安置矛盾凸显,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等。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5年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形成发展合力,不断推进我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区委“一二三四五、全力打基础”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打造经济发展平台为突破口,以服务城市和发展城市经济为主战略,以壮大工业企业和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以招商引资为根本措施,开展错位竞争,做强发展平台,做好资源文章,做活城市经济,做优特色农业,做大支柱产业,统筹推进城乡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实现财政收入增长、城乡居民增收、社会稳定和谐三大发展目标,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夯实基础。
  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0%,力争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内。
  完成上述目标,今年具体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举全区之力打造三大发展平台,加快构建渝水经济的产业支撑
  一是打造矿产资源开发平台,做大资源型产业。充分利用欧里、下村、人和等乡镇的煤炭、石灰石、硅灰石等矿产资源优势,抓紧建设下村杭桥、新罗坑工业平台,高标准做好用地规划,加快土地的平整、通水、通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花矿电厂扩建项目,协助做好扩建立项等工作,协调解决平台内直供电,降低企业发展成本。抓好欧里——下村公路运输专线建设,促进工业平台与矿山企业连片发展。抓住高新区资源型企业搬迁时机,吸引一批以水泥、硅灰石开发加工为主的资源型企业落户杭桥,带动欧里、下村等区内资源型企业迁入工业平台。力争在谈的氯碱、多晶硅、新型干法水泥等投资超亿元项目到新罗坑落户,以大项目带动下村矿产资源开发平台跨越式发展。
  二是打造商贸物流平台,推进城市新区发展。以仙来区为中心,做好仙来区3.41平方公里起步区和板桥工业小区的规划建设,促进仙来区整体开发。在完成龙池墅大道、渝州大道建设的基础上,抓好校园路、滨江路的规划设计和筹资建设,协助做好生态防洪堤建设工作。围绕渝水一中新校区建设,加强水、电、气、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拆迁安置工作,以渝水一中新校区建设为切入点,提升仙来区人气,强力推动仙来区开发。以引进和培育钢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为核心,加快发展集加工、包装、储运、配送为一体的物流体系,鼓励新钢等工业企业和相关物流企业进区发展工业物流;鼓励市内外投资商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园区;发挥赣西供电公司直供电优势,尽快引进一批环保型工业企业入驻板桥工业小区。
  三是打造钢铁加工与纺织产业集群平台,做强都市型加工业。以良山为中心,发挥良山钢铁加工业优势,培植壮大“管、带、丝、耐材”为主的工业企业,大力支持良山钢管、山龙带钢、兴复耐材等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打响良山钢铁加工业品牌。依托新钢,对接新钢,积极利用其闲置资产,外引内联,形成以五金制品、机械加工为主的钢铁加工业集群基地,不断扩大对新钢公司上下游产品的占有份额。抓住新钢即将对部分子公司产权分离改制契机,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新钢的联系和沟通,促成部分子公司到我区谋求发展。依托华源集团的生产优势和新余区域中心城市的市场优势,利用原新纺分流技术人员、闲置机械设备,在壮大新星线业基础上,以城南办、城北办、珠珊镇为重点,大力发展纺织、制衣、床上用品类企业,形成环市区的纺织企业集群基地。
  (二)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融入城市,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做强街道经济板块
  一是依托城市,加快发展城市楼宇经济。加大盘活区属单位城区土地资产的力度,推进渝水一中、城南办机关大院搬迁,采取资产置换、引资开发等方式,拉动建筑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盘活临街门面和地段,加快城中旧村改造步伐,规划建设集中统一的村民公寓,盘活旧村土地资产,引导建设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服装、饮食、商品批发等专业市场。利用城市资源共享优势,大力推进商业楼宇建设、改造,吸引外地企业、公司到我区注册落户。
  二是服务城市,加快发展城市休闲经济。以仰天岗、蒙山、百丈峰为依托,积极启动观巢林场休闲度假中心、南木坑水库开发等项目建设,推进欧里昌坊“农家乐”旅游项目建设,打造仰天岗——观巢——欧里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建设蒙山、百丈峰等一批生态型、休闲型观光度假基地。充分利用观巢葡萄园、七里山蜜桔园、雨林花木基地等绿色农业基地,开发以摘果、赏花、垂钓为主的农业休闲项目,满足市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三是融入城市,加快发展城市社区经济。充分发挥社区在发展城市经济中的重要平台作用,用市场化的手段,整合社区资源,组建社区服务实业公司,统揽社区服务业发展。充分挖掘停车、超市、商品配送、广告经营、特色教育等市场潜力,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社区经济开发,大力发展以饮食娱乐、文化教育、商贸流通为主的城市配套产业,形成以各类专业市场为中心、以城区街道为基地的社区经济。
  (三)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做大做强区域工业经济
  一是培育壮大现有骨干企业。实行重点帮扶、一厂一策,支持良山钢管、永盛工贸、深圳方圆达、山龙带钢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赋予纳税大户更优惠政策,在企业用地、生产用电、项目立项等方面倾斜。力争通过2—3年努力,培育5—7个年产值5亿元以上、纳税超千万元的规模企业。
  二是大力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加快市水泥厂、市电子仪器厂等区属预算内企业破产及粮食、供销等流通企业和区属单位集体企业改制步伐,确保年内全面完成转制;积极推进乡镇、村办集体企业转制,使国有集体经济尽快退出竞争领域。
  三是放手发展民营企业。坚持把民营企业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培育,充分挖掘民力,启动民资,激发民智,兴办民营企业。继续加大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落实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对本地企业和外来企业在政策上一视同仁。引导带钢、煤炭、石灰石等工矿企业组建行业协会,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着力培养一支本地企业家队伍,不断壮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大对民营企业贷款贴息力度,努力增强民营企业发展潜力。
  (四)统筹抓好“三农”工作,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是以发展新余蜜桔为重点,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继续抓好粮食、棉花等传统农产品生产,不断优化产品品质,确保地位不动摇、规模不减小、效益不降低。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快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干部示范、群众参与”的开发模式,通过新开发和高接换种双轮推进,全力建设七里山万亩新余蜜桔园,实现新余蜜桔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力争到2007年,全区新余蜜桔面积达5万亩,产值1.5亿元,使新余蜜桔成为我区农业主打品牌。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优质大米、绿色果蔬、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生态养殖,大力引导和扶持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场的发展,做大做强罗坊、观巢、南安、下村等生态养殖小区。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引导力上果业、珊娜公司、雨林花木、天峰园林等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市场信息、动物防疫和质量检测、认证等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着力抓好鹄山水库除险加固二期工程和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尽快争取袁河圩堤整治项目的国家立项,山南水库、龙门口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的国家和省级批复;突出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园田化及南安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管理,确保完成1.9万亩中低产田改造、0.8万亩园田化和1500个沼气池建设任务。
  二是以“精、美、特”为标准,强力推进村镇建设,做大乡镇经济板块,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规划为龙头,增加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城镇绿化美化净化力度,加强镇容镇貌管理,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小城镇脏乱差问题;重点抓好欧里、下村行政中心建设和界水新集镇配套建设,其他条件成熟的乡镇,抓紧研究以行政中心建设来带动小城镇建设。以市场建设为突破口,抓紧建设集镇农副产品、水果蔬菜、畜禽交易等各类专业市场,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产品流通等多种服务,吸引农民进镇兴业,使更多的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切实解决小城镇人气不旺问题。以培育产业为重点,立足小城镇功能定位,严格控制产业发展方向,逐步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切实解决小城镇经济薄弱问题。重点培植壮大罗坊商贸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良山、珠珊钢铁加工业,欧里、下村资源加工业,继续做响姚圩外出务工型经济重镇品牌,努力打造水北特色边贸重镇;其他乡镇按照“一乡一业”发展思路,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以自然村公路建设为基础,逐步改善路网结构,切实解决农村行路难问题。以集中统一供水为努力方向,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结合村镇规划,统筹建设乡镇水厂、联村水厂,实行区域供水;做好下村自来水厂的扩建改造;对乡村饮用水源定期检测、定期消毒,切实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活动,精心打造沪瑞高速、赣粤高速、浙赣铁路、清宜公路渝水段等村镇精品线路。加强农村文化站、图书室、阅报栏、农民夜校的建设,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全面落实农村各项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力做好各项农业补贴、降低农业税税率等工作,切实增加农民收益。继续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和措施,抓紧完善农民负担监测、信访举报、检查监督等制度,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鼓励农民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征地程序,妥善解决征地后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五)强力抓好招商引资,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一是围绕主导产业,突出重点抓招商。面向港台、闽浙粤地区,依托矿产、钢铁、纺织等资源优势,以矿产资源开发平台、钢铁加工与纺织产业集群平台为重点,着力引进钢铁五金加工、硅灰石开发、水泥生产和纺织、制衣等劳动密集型项目。依托大米、果蔬、畜禽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以集镇为重点,大力引进农副产品加工类项目,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发展。依托紧邻城区、交通便捷等优势,以仙来区商贸物流平台为重点,抓紧引进一批新型商贸服务型项目,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立足激活机制,创新方式抓招商。着力解决招商引资政府主导、形式单一、机制不活的问题,以政府引导,市场化招商为主,推行以商引商,建立企业招商、部门帮扶制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区内规模企业依托资源、市场等比较优势展开招商,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招商新机制。优化招商队伍,培训招商人员,提高招商小分队的招商能力和积极性。在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设立常驻招商机构,选派业务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机关干部深入招商第一线,开展驻点招商;积极聘请一批中介机构、大企业、大财团、行业商会开展代理招商;充分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归国侨眷侨属和在沿海工作人士的作用,开展委托招商。健全招商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招商信息的梳理、分析及跟进工作,抢抓项目,留住项目。建立招商长效激励机制,重奖招商有功人员,鼓励招商致富。
  三是着眼安商扶商,优化环境抓招商。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继续发挥政策招商作用,以最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留住外商。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坚持重点项目协调落实制度,紧紧围绕项目的谈判、进资、开工、投产等各个环节,积极主动做好跟踪服务。强化对外商企业的挂牌保护,健全外商投诉快速处理机制,切实提高为外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确保项目谈得拢、引得进、留得住、做得大。
  (六)切实做好财税工作,加快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一是广辟税源,加强征管。坚持依法治税,切实抓好房屋出租、矿产资源等行业税种的征收,加大对偷、逃、骗、抗税和不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私自截留挪用预算外收入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应收尽收。加强部门非税收入管理,依法足额收取非税收入,并及时入库;对门面租金等收入逐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建立重点税源联系制度,形成稳定的增收机制。
  二是加强财政管理,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全面实行区直单位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建立财政资金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和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体系;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突出支出重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探索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完善科学、公正的财税分配体制,激发乡镇(办)做大做强财政总量的积极性。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调配、处置等环节管理新机制,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资产的保值和有效使用。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账户、经营性资产的清理工作;规范乡镇理财行为,统筹安排支出,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七)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努力改善弱势群体生活
  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利用新余职业教育优势,建立劳动就业培训基地,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就业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素质。健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行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和部门责任制,依法加大社会保险基金扩面征缴力度,严格将社会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积极探索和建立特困群体救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依法严肃查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八)协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全面落实改革各项配套措施,逐步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法人治理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强化城市管理职责,抓紧组建袁河街道办事处和仙来办事处。积极配合做好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和武吉高速公路征地拆迁工作;建设城市低保中心;加快区福利院搬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布局中小学教育网点,加快渝水一中、良山中学搬迁,做好桥背小学、赣新中学的合并和划归为区属管理工作。大力推进文化广电事业发展,加快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加快建设疾病防控中心;深化卫生体制改革,选择1至2个无建制卫生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继续搞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强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快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建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依法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深入开展创“三城”活动,做好小街小巷保洁工作。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搞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不断深化国防教育,大力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步做好妇儿、残联、老龄、环保、统计、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地方志、关工委等方面的工作。
  (九)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强化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与时俱进,大兴学习之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紧迫性和系统性,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府。强化公职人员的宗旨意识和服务观念,坚持调查研究制度,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及时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完善绩效评价体系,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建设务实高效政府。大力推进依法治区,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提高公职人员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水平,规范政府行为,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行政许可项目,规范实施主体;继续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违法的处理力度,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听取来自各群团、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法律顾问、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逐步形成人大监督、政协协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扩大和规范政务公开,发展电子政务,支持人民群众、新闻媒体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努力建设透明政府。严肃政府工作纪律,切实维护政令统一,确保政令畅通,大力推行首问责任制,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努力建设诚信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廉洁自律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的职能,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公职人员违法违纪案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体系,努力建设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2005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相当繁重。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坚定信心,扎实苦干,以更足的干劲,更实的作风,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努力夺取今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新胜利,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