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  

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6月27日在渝水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发布时间: 2006-06-27 00:00:00.0 来源:
絇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LAYOUT-GRID-MODE: char;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  

——2006627日在渝水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区长   邹永清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渝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五”和2005年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是渝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历史时期。五年来,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成就瞩目,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0年至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由21.9亿元增加到33.8亿元,年均增长10.9%;财政总收入由1.1亿元增加到3.3亿元,年均增长24.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0.8亿元增加到1.88亿元,年均增长18.6%。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长1.5倍、3倍和2.4倍。2005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5.0%提升为9.8%2004年首次被评为全省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2005年被授予全省县级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奖、江西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和全省引进省外资金先进县(市、区)称号。良山镇、欧里镇、下村镇、观巢镇、珠珊镇、罗坊镇、姚圩镇等7个镇荣获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百强乡(镇)。

二是结构调整逐步优化,运行质量得到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 33.536.929.6优化为29.040.630.4。工业经济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9.6亿元增加到34.98亿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12.3%;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5.4 亿元增加到10.4亿元,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0%;工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4.7%提高到30.8 %

三是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发展活力全面激发。企业改制稳步推进,基本完成国有(集体)企业转制。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实现了免征农业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招商引资实际进资额由2000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0.5亿元,增长6.6倍;累计进资34.6亿元,年均增长46.2%

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发展后劲不断提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3 .9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3.81亿元,增长3.5倍,年均增长28.2%。成功启动了良山、下村、仙来、袁河等经济发展平台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农村公路客运网络和城乡半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农电网建设与改造投入1亿元,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完成了狮子口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水工程、园田化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等项目建设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五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长足发展。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604元增加到87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16元增加到3902元,信用社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0.9亿元增加到17.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4%9.2%9.7%。居民购买力明显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5.5亿元增加到9.3亿元,年均增长11.1%。“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合理调整了农村教学网点布局,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新建校舍建筑面积16.2m2,新建中小学13所;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广电网络建设成效明显。卫生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保持全省红旗区地位。迎嘉新村、姚圩小康红旗村建设成为全省样板工程。民主与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四五”普法顺利通过验收,信访工作扎实有效,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老龄、残联、对台、环保、统计、审计、物价、监察、国土、地方志、关工委等工作与时俱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5年是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的一年。全区上下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努力破解发展难题,较好地完成了区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过去的一年,我们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国民经济增长持续攀升。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2.6%;财政总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增长4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3%;招商引资进资项目338个,实际进资增长8.2%,其中引进江西大恒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喜盛置业公司等超亿元项目3个,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

——过去的一年,我们以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主攻工业经济,决战工业50亿势头强劲。下村、袁河、良山三大工业平台初具规模,下村平台12.5公里欧下公路路基、袁河平台渝水和袁河大道路基、良山平台新区两条主干道路基等工程基本完工,供水、通电、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下村2×5KW煤矸石发电项目获省级批复。平台招商效应明显,已有22家新企业落户。企业技改力度加大,投资1000万元以上新改扩项目10个,其中良山钢管四期技改φ219mm热轧无缝钢管生产线投资1亿元,永盛工贸氮钒合金生产线投资5000万元。全区工业总产值增长16.7%,工业增加值增长16.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迅猛,新增47户,达76户;工业用电量达9200万度,增长12.2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6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6%,其中良山钢管、永盛工贸两户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总量的45%

——过去的一年,我们以城市为依托,加速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城市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围绕城市经济发展,成立了袁河街道办事处和仙来办事处。仙来新城区开发稳步推进,喜盛置业沿江路开发项目、袁河南岸城防工程、渝水一中新校区及区检察院办公楼建设全面展开。区政府一、二大院改造正式启动,市电子仪表厂、原保温建材厂等单位存量土地资产得到盘活。新钢三期技改、仙来区开发及孔目江新城区建设等项目完成拆迁面积12m2,安置拆迁户400余户,新建了熊家、桥下小康新村。改造区物资总公司、珠珊一建等单位办公楼,引进宏强伟业、铁鑫贸易等注册联商企业45家,实现税收7000多万元。组建国有资产营运中心,参与了百花湖房地产开发和新钢“铁路二通道”等项目建设。城区工业、建筑、房地产、商贸流通等产业税收大幅增长。

——过去的一年,我们以做好“三农”工作为重点,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政策,实现合同内零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达31万吨,并争取中央奖励产粮大县优质粮工程项目资金994万元(一定三年不变);棉花、葡萄、药材、花卉苗木、生态养殖等发展稳中有升;七里山万亩蜜桔园建设顺利推进,新增新余蜜桔面积1万亩,力上果业、珊娜公司被授予“中国蜜桔出口基地”称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9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鹄山水库二期除险加固、南安土地整理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山南水库、龙门口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分别通过国家、省级批复。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总动力达30.8万千瓦。新增户用沼气池1980个,改造中低产田1.6万亩,园田化建设0.8万亩。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境内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全面完成,武吉高速公路征地拆迁基本完成;“组组通”水泥路工程扎实推进,新修农村水泥公路163.7公里,被评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县(区)。小城镇建设深入推进,全区建制镇完成总体规划修编,欧里行政中心大楼主体工程全面竣工,界水新集镇配套建设基本完成,下村供水工程项目通过国家批复,姚圩镇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罗坊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并列入全国首批发展和改革试点小城镇。

——过去的一年,我们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创新机制,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推行聘任制和合同化管理,对公开招聘的教师、计生服务人员、安监技术人员实行了人事代理,公开竞聘了5个乡镇卫生院院长。区经贸、供销、粮食企业改制全面完成,其他区直单位下属企业改制进展顺利。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入,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足额发放到位。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过去的一年,我们以构建和谐渝水为主题,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1%12.1%。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100个,劳务输出9万余人次,培训农民1.4万人。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社会保险费集中征缴工作顺利进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新福利院建设顺利开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城区学校网点规划布局调整工作有序开展,渝水一、二、三小改造全面铺开,良山中学搬迁工程基本完成,渝水一中整体搬迁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公共卫生防控体系逐步完善,区疾控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全面竣工。文化广电事业繁荣活跃,“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快速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得到有效遏制。社会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初步建立,煤矿安全完成数字化远程监测监控建设试点。民兵预备役和国防教育、“双拥”工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广泛开展,被评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过去的一年,我们以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为目标,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机关作风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综合测评活动,积极抓好政府自身建设,公职人员素质和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得到明显转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开展行政审批改革,清理行政审批事项11项,行政职能进一步规范。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共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区政协委员提案226件,办复率达100%,满意率达100%。强化廉洁自律,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经受了非典疫情、严重干旱等严峻考验,战胜了体制转轨、经济转型中的重重困难,在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情况下,团结一致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绩来之不易,发展令人鼓舞!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奋力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各方面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列席会议的各位政协委员、各界人士,并通过你们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驻区部队、武警和中央、省、市有关单位、厂矿企业及所有关心、支持渝水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工业经济总量不大,支柱产业单一;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较重,资金筹措困难;特色农业优势不明显,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尽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协调;投资软环境仍不尽如人意,行政效能有待提高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措施切实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十一五”和2006年工作任务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渝水的关键时期。按照区委“围绕一个核心、主攻一个突破口、谋求七个新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民创业为突破口,着力主攻工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特色村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人为本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实力强劲、活力高效、和谐安康、生态文明”的新渝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奋斗目标是: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 2010年达到7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2010年达到4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5%2010年达到1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6亿元,打造1个财政超亿元、一批财政超5000万元的乡镇(办);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到18:50:32,工业占经济总量比重提高9.4个百分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明显实效;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累计引进外资达到86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建设和谐平安渝水取得阶段性成果。

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我们将重点组织实施“五大发展规划”:

工业百亿发展规划。全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三大工业平台为主要载体,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培植壮大钢铁机械加工、矿产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化工等支柱产业,形成产业集群。2010年三大工业平台建成面积达13平方公里,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户,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达5户以上,超亿元的达15户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力争达到150亿元。通过五年努力,逐步形成四大工业板块:以良山为主的钢铁机械加工工业板块;以袁河为主辐射珠珊、城北、城南的城区工业板块;以下村为主辐射欧里、人和、鹄山、观巢、水北的渝北工业板块;以罗坊为主辐射新溪、南安、姚圩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板块。

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棉生产的基础上,力促新余蜜桔上规模、响品牌,2010年新余蜜桔面积达10万亩;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养殖业,2010年建成规模生态养殖基地30个;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学校、卫生院、敬老院、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环卫所等设施建设。加快文明村镇建设步伐,积极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全面完成自然村规划,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力争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52%。不断完善中小型水利设施,大力推进病险水库治理和园田化建设,全面完成农村“组组通”水泥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50%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仙来新区,力争五年内仙来新城区初步建成。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和楼宇经济,着力建设城市商贸市场、专业市场等服务市民生产、生活的各类市场,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服务网络。全面盘活区直单位存量土地、房产,不断提升城市经济比重。

社会保障体系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健全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以医疗、教育、慈善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力争到2010年,全社会人人享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能力。

和谐平安渝水发展规划。全面推进诚信渝水建设,营造全社会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加快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推进公共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努力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强化信访工作,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认真开展“五五”普法,积极组织开展平安渝水创建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保持全省、全市先进。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也是我区决战决胜“工业50亿”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尤为重要。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2%,力争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长62%;财政总收入增长16%,力争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30%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内。今年重点要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以决战工业50亿为主战略,加快工业强区步伐

一是强平台,构筑工业经济产业支撑。举全区之力加速打造良山、下村、袁河三大工业平台,完成“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良山工业平台在不断发展现有工业企业的基础上,壮大以“管、带、丝、机械制造”为主的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新的工业项目,以企业发展推进平台建设,力争规模企业达20家,销售收入突破13亿元。袁河工业平台充分发挥紧邻新钢等大企业的优势,外引内联,着力发展钢铁五金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力争规模企业达6家,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下村工业平台通过财政投入、引资建设、土地置换等形式,突破资金“瓶颈”,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投资5.3亿元的2×5KW煤矸石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强化三大工业平台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积极引导乡镇(办)、部门和单位参与平台开发建设,确保完成袁河、下村工业平台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

二是强龙头,培育壮大一批优强企业。继续实行一企一策,全力支持良山钢管和永盛工贸两个龙头企业,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其不断做大做强。筛选一批潜质好的规模企业实行重点帮扶,对山龙带钢、吉烨煤化、金珠矿业等骨干企业在财政奖励、企业用地、生产用电、项目立项等方面予以更多倾斜,将生产要素向优强企业集中,着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积极对接新钢,加强与新钢的联系和沟通,全力争取钢管、炼钢、生铁、焦炭等项目与新钢的合作、合资,认真做好带钢、耐火材料等产业的对接,提高我区民营企业与新钢的产业关联度。

三是强民企,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格局。坚持把民营企业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培育,鼓励企业加快技扩改,重点抓好永盛工贸氮钒合金生产线、良山钢管φ219钢管等新扩改项目,确保完成工业技改投入5.5亿元。加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对本地企业和外来企业在政策上一视同仁。建立并壮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继续加大对民营企业贷款贴息力度,全力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导钢铁、五金、煤炭和石灰石等工矿企业组建行业协会,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加快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全面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扫尾工作。建立健全创业支撑体系,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努力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和谐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着力建设一支致力创业、组织创业的干部队伍,努力培养一批本土企业家和创业人才。

四是强矿业,促进矿产资源经济新发展。大力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格探矿权和采矿权审批、项目核准、生产许可、环评审查,严厉查处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无证开采等违法行为。整合矿产资源,鼓励矿产资源企业采取收购、合并等方式走规模、联合发展道路,完成欧里、下村等产煤乡镇煤炭资源整合。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据资源稀缺程度及有关法律法规,合理核定矿产资源开采税费标准。加大铁矿、煤炭等矿产企业税费征收力度,强化征收措施,确保完成矿产资源税费征收任务。

第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以新余蜜桔为主导的特色农业。稳步发展粮食、棉花、蔬菜等传统主导产业,扩大农业质量标准化认证和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传统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以农机推广为契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速土地流转步伐,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确保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7万千瓦。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突出抓好新余蜜桔标准化生产基地,组建新余蜜桔开发总公司和新余蜜桔技术推广中心,切实做好新余蜜桔良种繁育和标准化管理、生产技术规程的推广,提高新余蜜桔的品质和知名度。推┮迪执椒ィ嘈问蕉嗲婪⒄古┎芳庸ひ担氐惴龀稚耗裙尽⒘ι瞎怠⒂炅只镜攘菲笠担繁P略鍪〖读菲笠?/SPAN>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大力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农户”、“协会组织+农户”等经营形式,提升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二是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促进以务工经济为主体的农民增收。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完成农民培训1.4万人。健全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劳务协作,实现劳务输出10万人次。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制,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

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建设以“精、美、特”为主流的农村新貌。大力加强罗坊、良山、下村等中心镇建设,积极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抓好欧里行政中心搬迁和城南办、袁河办行政中心及下村自来水厂建设。扎实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大力抓好村庄总体规划和示范村的村庄建设规划,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确保完成110个示范村的建设任务。加快农村水泥路“组组通”工程建设步伐,完成欧下公路、良山环集镇公路和哲划线、渝水—观巢、渝水—下村国债项目公路等建设,积极配合武吉高速公路渝水境内工程建设。以仰天岗、蒙山、百丈峰、孔目江为依托,打造一批生态型、休闲型、“农家乐”观光度假基地。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培育农民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完成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切实抓好鹄山水库、龙门口水库及小(一)、(二)型水库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快农田园田化建设,重点抓好浙赣线以北乡镇的农业开发项目和高速公路沿线、浙赣线以南乡镇的土地整理项目,夯实农业机械化基础。全面完成南安土地整理项目,积极启动观巢土地整理项目,确保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8万亩、退耕还林0.6万亩。

五是创新农村发展机制,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抓好农村税费改革,规范涉农收费和村级财务管理,积极探索农业税取消后的乡镇工作新机制,稳妥化解乡村债务。切实抓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扫尾工作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稳步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拓宽支农资金渠道。

第三,坚持以大力拓展城市经济为依托,培育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

一是以推进沿江路开发项目建设为龙头,强力推动仙来区整体开发,构筑功能齐备的城市经济新区。加快仙来区建设步伐,协助做好喜盛置业开发项目,基本建成渝水一中新校区,完成袁河南岸城防工程建设和渝州大道、龙池墅大道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区城市投资公司功能,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广泛筹集建设资金,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确保完成土地收入和融资超亿元。

二是以办事处、居委会为载体,做好“经营城市、服务城市”文章,加快发展社区经济。强化街道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科学合理设置社区,建立社区工作站。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全面解决社区工作用房,逐步解决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加快教育、卫生、警务、计生等进社区步伐,大力发展社区物业管理和社区餐饮、休闲、娱乐、信息、中介等服务业。抓住全市构建“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和城区专业市场改造搬迁的机遇,整合城区废品收购市场,高起点规划建设各类专业市场,推进城北毛家、老屋场及孔目江新城区集贸市场建设,引进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商贸流通企业,提高城区市场占有率。

三是以活存量求增量为突破口,逐步盘活区属城区土地资产,加快发展楼宇经济。盘活原广电大院、区政府一、二大院、城中村集体土地以及区农业、水利、粮食、交通等区属单位的存量资产,通过改造扩容、出售转让、拆旧建新等方式,加快建设一批高档写字楼和商务中心,完善商务配套设施,提高楼宇利用效率。加大对楼宇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进企业设立地区总部和销售代理,谋求注册联商,确保楼宇经济有大的增长。

第四,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第一生命线”,繁荣发展开放型经济

一是创新方式,进一步拓宽引资思路和招商渠道。坚持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和驻点招商不动摇,进一步突出引资重点,不断延伸招商触角。依托大企业抓招商,紧盯新钢等市内大型企业,研究分析其上下游产品,精心包装有形项目,积极开展产业招商。抓住新钢“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新上球团厂及惰性气体生产等项目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一批新钢辅助性产业落户。依托平台抓招商,以良山、下村、袁河、仙来等平台为主阵地,围绕决战工业50亿,积极引进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工业企业项目入驻平台。依托资源抓招商,充分利用辖区内丰富的矿产、农副产品和人力资源,着力引进一批矿产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旅游开发项目。

二是健全机制,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招商格局。坚持招商引资目标管理“一把手”负责制和评议述职制不动摇,对全区65个招商引资目标管理单位,从行业管理、工作职责、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方面建立考核体系,分提供信息、招商引资、安商扶商三类目标进行量化管理和综合考核。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加大政策兑现力度,进一步调动全区上下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确保完成16亿元引资任务。

三是优化环境,进一步提高引资服务水平和质量。坚持客商第一、服务至上不动摇,将招商小分队和招商部门工作人员分派到重大招商项目,从项目洽谈、进资、办证到开工生产提供全程式零距离服务,着力营造高效便捷的办事环境。定期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综合测评活动,全面清理行政审批、收费项目,着力营造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规范行政执法,严厉打击强装强卸、强揽工程等不法行为,着力营造安全文明的法制环境。坚持领导挂点帮扶制度,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助商、富商的人文环境。

第五,坚持以强力推进财税建设为手段,增强公共财政保障力

一是加强财源建设,提高财政运行质量。以培育新的财税增长点为核心,巩固基础财源,培育骨干财源,广辟新兴财源,切实提高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组建渝水汽车货运集团和良山、城北、袁河、城南四大汽车货运公司。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有偿使用机制,将区直单位所属房屋、店面等经营性资产纳入政府统一管理、集中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效益。强化财政资金支出管理,财政资金向三大工业平台、重点工程和公共服务领域等方面倾斜,重点解决有资金来源、切实可行的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加强税收征管,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监督。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规范征管秩序,重点加强房屋出租税和矿产资源税的征管,做到应收尽收。继续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财政直接支付资金比重。规范区、乡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招投标和资金使用管理,加大项目资金使用监督力度,逐步建立审计监督、财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三是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着力培育财政强镇。全面推行乡财区管乡用改革,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提高乡镇培植财源的积极性,着力培育1个财政收入超5000万元、5个财政收入超2000万元的经济强镇(办)。

第六,坚持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为基石,加快构建和谐平安渝水

一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妥善安置“4050”人员和失地农民等就业困难人员,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3100人。加强劳动执法监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依法加大社会保险基金清欠征缴力度,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险基金。切实做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动态化、规范化管理工作,确保享受城市低保人数达2万人、农村低保人数达1.1万人,发放低保资金2000万元。积极开展城市医疗大病救助试点工作,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组建渝水慈善总会,建立健全生产、医疗、就业、帮扶、法律援助等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贫困家庭在生活、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建立村级干部保障激励机制,提高村干部政治经济待遇,着力解决村干部“进无路、退无保、报酬低”等实际问题。

二是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科学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合理布局教育网点;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探索公有民办和民办公助的办学路子。抓好渝水一、二、三小改造,完成袁河办明德中心小学、人和中心小学、鹄山九年一贯制学校和罗坊中学第二教学楼、姚圩中学学生宿舍建设。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协助市里办好第十二届省运会。以创建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区)为契机,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公共卫生防控网络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重点加强罗坊、下村、姚圩、水北、良山、观巢等中心卫生院以及边远地区卫生所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方便群众就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办好第五届农民艺术节;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引进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紧缺学科教师,推行新增事业单位人员合同管理和学校校长、卫生院院长公开竞聘制度;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对区属中型水库、乡镇畜牧兽医站等实行所需经费固定补助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加快建设集低保、文化广电、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单位于一体的综合办公楼。高标准建设区新福利院和欧里、罗坊、观巢、鹄山等乡镇敬老院。全面完成仙来办卡子村、罗家村农民安置工程。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水平。组织开展第二次农业普查。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和国防建设。积极做好妇儿、残联、老龄、统计、物价、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地方志、关工委等工作。

三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抓好良山、珠珊、欧里环卫所建设试点,实行垃圾统一堆放、统一装运、统一填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引导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污水处理池或沼气池,抓好综合利用水库水质的污染防治,确保灌溉水源水质达到Ⅱ—Ⅲ级标准。加强袁惠渠、尾沙处理场、采煤沉陷区等重点污染区域的环境综合治理;加大环保投入,促进企业完善环保设施,确保工业企业“三废”达标排放。组建区环境保护局,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防范环境污染事故,确保环境安全。

四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公共危机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协助市里做好“五车”整顿。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依法妥善处理好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启动“五五”普法,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构建平安渝水。

第七,坚持以提高行政效能为落脚点,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完善政府及部门工作制度,坚持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不断提高政府规范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加大政务督查力度,确保政令畅通。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成区内视频会议系统。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重大事项的调查研究,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切实增强政府决策的前瞻性、民主性和科学性。

全面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政府法制工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听取来自各群团、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完善政府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在用车、用水、用电、办公用具、招待费等方面厉行节约,压缩政府消费性支出。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严格控制公款外出学习考察,减少不必要的评比、检查、培训活动。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与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公务员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未来的五年,我们必将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乘势而上,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同心同德,为“建设新渝水、实现新跨越、铸就新辉煌”而努力奋斗!